抽动症是儿童神经科的常见病。抽动症严格说来不是一种躯体疾病,但是往往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,由此可能进一步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、学习问题和交往障碍。为了促进对抽动症的了解和正确认识,下面针对抽动症的常见问题作一个解答。
抽动症是由于大脑功能障碍造成的、以发声性抽动或躯体运动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。抽动通常反复发作,发作时症状快速出现、快速消失,具有刻板性,即反复出现相同表现的抽动。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,但不能控制抽动的出现或停止。
总的说来,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。遗传的、生物的、心理的和环境的原因可以协同导致抽动症的发生。许多具有调控作用的化学物质(医学上称为神经递质)参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,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非常复杂,有的起兴奋作用,有的起抑制作用。如果这些化学物质的平衡被打破,可以引发抽动症。例如,大脑内有一种化学物质叫多巴胺,能够调控大脑功能使躯体运动增多,它的功能强化会导致抽动症的发生。
据国内报道,抽动症的患病率为0.05%~3%,即在患病率高的地区,每100个人就有3名抽动症患者。国外统计的患病率更高。因此,抽动症是比较常见的疾病。
抽动症的主要症状是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。运动性抽动常见的表现有眨眼睛、耸鼻子、歪嘴巴、噘嘴、张口、摇头、点头、转头、耸肩等,甚至肢体或躯干的扭动等。发声性抽动表现为鼻腔或口腔内发出声音,如吸鼻声、清嗓子、咳嗽声、咕噜声、鸟叫声等,甚至出现类似“脏话”样发声。
一些情况能够加重抽动,如紧张、焦虑、生气、惊吓、兴奋、疲劳、炎症等。孩子的抽动症的症状可以出现变化,如旧的症状消失、新的症状出现。部分患儿在抽动症状出现之前有身体局部不适感,如压迫感、痒感、痛感、热感、冷感等,称为先兆症状,患儿认为抽动能够缓解这些不适感。抽动症出现在清醒时,睡眠时症状不会出现。
前面提到,抽动症属于一种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,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躯体性健康。但是部分孩子由于抽动症出现心理负担、交往障碍,不敢或不愿和老师或朋友进行正常的互动和交往,甚至出现厌学情绪、影响正常的学习,这是需要关注的。抽动症的孩子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或者抽动症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活动或说话,是需要及时治疗的。
抽动症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。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。常用的药物有:泰必利、舒必利、可乐定、氟哌啶醇、阿立哌唑等。相比氟哌啶醇,泰必利较少出现斜颈、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副作用。可乐定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,常见的副作用有镇静、头昏、头痛、乏力、口干等。阿立哌唑的副作用有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失眠、激惹和焦虑等。
心理行为治疗也是抽动症治疗的重要手段。通过让孩子和家长了解和正确认识抽动症,消除病耻感,调整心理状态,不要过分关注抽动症状,合理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,鼓励正常交往,鼓励完成的正常的学习。另外,行为疗法治疗抽动症也是有效的。
建议为抽动症的孩子安排规律、劳逸结合的生活,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,避免熬夜,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。避免食用咖啡、茶以及含有色素、添加剂、甜味剂的食品,因为这些物质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。
提前与老师做好沟通是非常重要的,让老师也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抽动症,不去过分关注抽动症状,让孩子放松有助于缓解症状。老师的理解和鼓励有利于孩子融入正常的学校生活和交往。
部分抽动症的孩子可能合并一种或多种心理行为问题,如多动症、学习困难、强迫障碍、睡眠障碍、情绪障碍、自伤行为、品行障碍等,使得对这些孩子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。如果有这些并发症,建议在神经科或心理卫生中心进行专科治疗。
很多家长关心抽动症能否“治断根”(完全治好)。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,大多数孩子随年龄增长病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。结局大致分为三个1/3:1 /3 的抽动症孩子在成年期抽动症状缓解,1 /3 在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,1/3 抽动症状持续至成年或终生。即使不缓解,抽动症并不影响寿命和智力。单纯抽动症的孩子是能够胜任所从事的任何工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