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纳——简单两个字,这是本文标题的答案,却是家长一直要面临的修行。
孩子确诊后,要跨过的第一道坎就是对他无条件的接纳。接纳他的慢、敏感、刻板,接纳他的与众不同。
随着孩子逐渐长大,我们多么渴望他生活在一个宽容的环境里,周遭的人和社会对他一视同仁,希望他被看见,又希望他的障碍不被看见。
对于孩子,我们更希望他们也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,尽管和别人不太一样,但我是独一无二的,我也有我的价值和意义。
看完以下三部短片,希望你对“接纳”有新的感悟。
01
《漂浮》:
我们生而不同,必将与众不同
皮克斯短片《漂浮》(Float)不到7分钟,讲述了一个爸爸在面对孩子的与众不同时,从抗拒到接受的心路历程。一开始面对周围人的纷纷议论,爸爸表现出惧怕,希望孩子能表现得正常;而当看到孩子的委屈并深深理解了之后,爸爸转而成为鼓励孩子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。
一个爸爸和男孩在自家后院嬉笑玩耍。
小男孩正在学走路,
咿咿呀呀,非常可爱。
在追逐蒲公英的过程中,神奇的事情发生了——
小男孩竟然飞了起来!
对,这是个会飞的小男孩。
爸爸心情复杂地看着孩子:
我的孩子,跟别人不一样,他会飞啊。
远远走来一家三口。
爸爸赶紧拽回了漂浮着的儿子,
假装正常地跟对方打招呼。
猝不及防,儿子又追着蒲公英飞了出去,
这一次还是被周围邻居看见了。
大家窃窃私语:这孩子不正常,他会飞。
爸爸心虚了,赶紧把孩子锁进了房间。
也许保护他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关起来,
不要让别人看到他的与众不同吧。
可是永远不出门也不是办法,
爸爸想到了一个主意——
让孩子背上装满石头的书包,
这样就飞不起来了。
孩子爱玩的天性无可阻挡,
一不留神他就溜进了游乐场,展示了飞的能力。
爸爸吓坏了,他难以忍受旁人异样的目光。
坚定地把孩子往回拽,
无视孩子的抗议、挣扎,
最终情绪爆发——
喊出了全片中唯一的一句台词——
你为什么不能正常点?
听到这句话,孩子心碎了。
他闭上眼睛,默默流泪。
不再漂浮,他把自己裹在衣服里。
就像一个正常的孩子。
看着伤心哭泣的孩子,父亲若有所悟。
他抱着他走进游乐园,坐上秋千,
秋千越荡越高,直到孩子又飘向空中。
爸爸终于接纳了孩子的与众不同。
02
《礼物》:
拥抱不完美的自己
《礼物》是仅仅4分钟的短片,教会人们学习接纳不完美的自己。不用说教,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,在观察中自我体悟。
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正在专注玩游戏,
从百叶窗的缝隙可看出外面阳光正好。
妈妈也提议:
天气不错,你应该出去多玩玩儿。
男孩却置若罔闻,
后面我们才知道男孩有自己的难言之隐。
妈妈送给男孩一份礼物——
打开盒子,原来是一只狗狗。
萌萌的、充满活力,男孩也兴奋起来。
可当男孩看见狗狗完整的模样时,
竟然流露出一脸嫌弃和排斥,
原来狗狗有一条腿是残疾。
男孩嫌弃小狗,可小狗并不嫌弃自己,
它跌倒爬起跌倒爬起,
毫不在意腿的不方便。
这样跌跌撞撞的样子感染了男孩,
他有了新的想法,他筑起双拐对妈妈说——
“我要出去玩会儿了。”
这时候,我们才发现男孩腿部的残障。
一直到影片结束,我们或许才能理解一开始男孩不愿意走出家门的原因,他孤独,自卑且自尊心极强,沉迷游戏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。妈妈也没有一味地说教,而是用一件暖心的“礼物”让男孩自己体悟,这份礼物叫作——接受自己的缺陷,拥抱不完美的自己。
03
孤儿院里来了一位新同学,
他坐在轮椅上,不能说话,不能走路,
看起来那么虚弱而奇怪,
别的小朋友都不主动找他玩。
唯独一位小女孩例外,她叫玛利亚。
她主动去问小男孩叫什么名字,
对他表示欢迎。
她细心地发现轮椅上的男孩喜欢足球。
于是她用绳子来帮助小男孩实现了足球梦,
开启了他们的友谊之门。
此后,玛利亚用绳子帮小男孩完成了很多事,
很多他这一生想都没想过的事情——
放风筝、看童话、踢足球、跳舞、当海盗船长......
男孩的身体越来越虚弱,
甚至没法下楼去玩,
玛利亚就在室内开启唱机,
扶着小男孩共舞。
这时,男孩原本始终呆滞的眼神闪过一道亮光。
在玛利亚兴奋地以为小男孩
终于可以走路了的时候,
却无意间在楼道里听见了屋内大人们的秘密,
原来小男孩已经离开了人间。
二十年以后,
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来了一位新老师,
她的右手腕上系着一段绳子,
当我们的孩子进入了融合环境,多么渴望有像玛利亚这样的小贵人,同龄人的爱心与帮助,往往能对孩子产生巧妙的影响和变化。同样的,对于小贵人来说,这一段帮助特殊孩子的经历也将影响自己的人生,对于关心与友谊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诠释。
她叫玛利亚......